The Wayback Machine - https://web.archive.org/web/20210731194019/http://001001.org/

很多人都上过大学,但是很遗憾,很多人都没有认真的读过《大学》。

或许是因为新文化运动,或许是因为与我们更近的文革,我们所受的教育故意回避甚至打压我们的传统文化,导致我们不仅无缘在课堂上学习中华经典,而且在内心积累起对传统文化的很多误解甚至抵触情绪。这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最大失误,是极其遗憾的事。举例来说,我们上了那么多的作文课,但却没有学一下《文心雕龙》;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大学里苦读书山文海,但却没有读一下只有205字的《大学》经典。

大约30多岁后,我开始广泛阅读非技术类书籍,随着涉猎越来越广,终于有机会接触到了那些本来被忽视的文化瑰宝。当我第一次读到《文心雕龙》的第一句话“文之为德也大矣”时,真是感动不已,思接千载,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那位前辈......

第一次读《大学》时,我不禁拍案,原来那句“治国平天下”的经典出自这本书。后来反复阅读,慢慢体会到这本小书的精妙。

今年夏天,曾经与几位“格友”到苏州木渎小聚,在灵岩山上分享阅读《大学》的心得。还录了像,待整理好后分享给大家。

篇幅关系,这个小文只分享《大学》里的一个要点,即格物。

所谓《大学》,即大人的学问。中心思想是如何修身。也就是平常说的人生是一场修炼。如何修身呢?简单回答就是格物。

大学原文如此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”

上文中的“格物,致知,正心,诚意,修身,齐家,治国,平天下”被称为大学的“八条目”,用来支持“明明德、新民、止于至善”这三个纲领。

在八条目中,格物位于最末端,是基础。

完整的《大学》分经和传(读转)两个部分,传是用来解释经的。解释格物的部分在流传过程中散失了,宋代的朱熹做了个补充,这就是著名的《格物补传》,我很喜欢朱熹的文笔,这段格物补传又可谓是朱熹笔下的精华,必须引用一下:

“所谓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,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,惟于理有未穷,故其知有不尽也。是以《大学》始教,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,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,以求至乎其极。至于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贯通焉,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,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。此谓物格,此谓知之至也。”

这段话对格物思想做了非常好的阐释。但是没有明确解释格物二字的含义。读八厚本《朱子语类》之第二册,里面有更详细的解释,以师生问答的形式为主。

以老雷的浅薄理解,格的主要含义是探究和穷尽,可以做动词,也可以做形容词。格物,就是探究事物,认识和深入理解,直到穷尽其内涵。

人生修炼有很多种方法,我喜欢格物思想的主要原因是它很客观具体,不主观虚无;很积极进取,不空洞无为。

世间万物,错综复杂,千头万绪,虽然很多道理是相通的,即所谓“千头万绪,终归一理”(朱熹语),但如何领悟到那一理呢?回答是格物,今日格一件,明日再格一件,日积月累,终究一日会融会贯通。短文已经不短了,就此刹住,最后以朱熹的名句收尾与格友们共勉。

“万理虽只是一理,学者且要去那万理中千头万绪都理会,四面凑合来,自见得是一理。不去理会那万理,只管去理会那一理,只是空想像。”